新區十年 | 繪就美麗新區新畫卷,澎湃綠色發展新動能
▲靈山灣獲評全國首批美麗海灣優秀案例第一名
▲全國首個“負碳海島”——靈山島
▲智慧監管指揮平臺賦能生態環境執法
▲青島紅石秀景大酒店應用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技術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西海岸新區獲批成立十年來,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態文明建設,從思想、體制、組織、作風上全面發力,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全區上下推動綠色發展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顯著增強,走出了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美麗新區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高起點謀劃生態頂層設計。新區主動融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建立健全工委、管委主要負責同志任雙主任的作戰指揮體系,創新設置大氣污染治理、水和海洋污染治理、“無廢城市”建設3個專項工作小組,將“管發展就要管環保、管生產就要管環保、管行業就要管環保”的要求落到實處。新區被命名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入選山東省生態文明強區,青島開發區獲評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靈山島成為全國首個“負碳海島”、獲評全國綠色低碳典型案例。
高水平推動體制機制創新。新區建立和實施生態文明目標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河灣林田長制、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等一系列制度,釋放新區條例和省市支持措施等政策疊加效應,用好用實省級環評審批權限、4項省級行政權力事項,“三線一單”減污降碳協同管控試點、碳排放環境影響評價試點等市級以上改革試點。實施生態補償機制,建立以區、鎮街之間縱向補償和鎮街橫向補償相結合的考核機制,對屬地環境質量實施獎優罰劣,累計分別發放空氣、水生態補償資金1000余萬元、300余萬元。
高標準推進生態系統保護。新區加強國土空間環境分區管控,落實生態環境準入清單體系,推進生態、生產、生活空間布局全面優化。著力打造海洋生態文明新高地,持續實施藍色海灣整治行動,深入實施“灣長制”,加強岸線、島嶼等重點區域的污染防治和生態修復,近岸海域水質連續三年保持優良,靈山灣獲評全國首批美麗海灣優秀案例第一名;高水平編制海岸帶及海島保護利用規劃,加強海域及海島精細化管理,區人大出臺保護連三島片區的決定。深度參與全球海洋治理,全國唯一的“海洋十年”國際合作中心在新區揭牌,新區成為我國首個深度參與聯合國“海洋十年”的地方政府。
高質量建設現代化環境治理體系。新區不斷創新優化執法方式,建設全區生態環境智慧執法指揮中心,入選生態環境部《“十四五”生態環境創新工程》;實施“環保管家”訂單式、指令式靶向服務,相關工作入選省級試點。環境監測能力實現全維度提升,高標準規劃建設實驗室、環境自動監測網絡,布設空氣質量監測標準站、微站,水質監測浮標站、自動站和微型站,深化環境質量預報預警,聯網企業數量、監測數據與國家平臺聯網率均居于前列。全區626家排污單位申領核發排污許可證,實現動態“全覆蓋”,以排污許可制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監管制度體系逐步建立健全。
這十年,全區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民生福祉得到顯著提升,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景生動展現。新區緊盯抑塵、控車、壓煤、減排等關鍵因素,構建現代化大氣環境監測監控體系,藍天白云成為常態,空氣質量優良率從2015年的73%提升至2023年的80.1%。著力打造“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水生態環境,“一河一策”“一湖一策”編制綜合整治方案,新區10處市控以上地表水斷面、四處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連續四年保持達標。強化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協同防治,持續開展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基礎性調查評估,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
這十年,新區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持續轉化,不斷釋放綠色低碳發展動能。全區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持續下降,新區成為全國首批、全省唯一的氣候投融資試點地區,建成全省首個氣候投融資項目庫,已吸納51個項目、總投資1000多億元,舉辦中歐氣候投融資國際合作會議、中歐可持續發展青島論壇,發放全省首筆碳中和貸款、碳排放權質押貸款,截至2023年末,綠色貸款余額達396.6億元,其中氣候投融資貸款88.5億元。
這十年,新區生態品牌效應持續擴大,國內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在更高層次、更大舞臺展現新區自然之美、文化之美、生態之美。新區作為首個與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中心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的地區,順利承辦第二十三屆中日韓環境教育研討會、生態環境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成立大會;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7次、第28次締約方大會上,新區就“中國城市減污降碳經驗”作主題經驗分享,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故事、新區故事走向國際舞臺。
蹲點點位:靈山島保護區
“碳”路未來,為綠水青山“定價”
初夏的靈山島,滿目蔥翠,綠意盎然。作為全國首個“負碳海島”,前不久,靈山島的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結果出爐:經測算,2022年靈山島的GEP(生態產品總值)為59474.45萬元人民幣,打通了“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轉化路徑,為山東乃至全國海洋海島領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提供了新樣板。
如此高的生態產品價值,從何而來?近年來,靈山島積極推廣光伏發電、太陽能路燈全覆蓋、家庭清潔能源取暖改造等項目,通過開展文明宣講、建立“碳積分”“碳普惠”激勵機制、評選“低碳達人”等,引導居民養成低碳生活習慣,海島逐漸減少碳排放,增加碳匯,實現了自主負碳。
據介紹,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是通過政策創新、市場創新與技術創新,將良好生態優勢轉變成為經濟發展優勢,讓生態產品提供者、生態環境保護者獲得經濟收益,保證優質生態產品的可持續供給,推動經濟社會綠色發展。
“作為生態資源權益指標的重要組成部分,核算結果將用于開展產權交易,為創新發展特色生態產業、拓展延伸生態產品的產業鏈和價值鏈積累資金、探索經營開發路徑模式。”靈山島保護區黨工委書記、管委主任李鋒介紹。
下一步,靈山島保護區將持續加強海島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生態整治修復力度,推動漁業現代化綠色轉型升級,充分發揮海島旅游資源優勢,打造海洋生態文化旅游品牌,讓靈山島山更青水更綠。同時,積極對接各大銀行及地方金融監管局等部門,開發生態產品價值綠色金融產品,推進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結果應用,全力推動GEP向GDP轉變,實現保生態和促增收“雙贏”,為生態文明建設高質量發展貢獻靈山島力量。
西海岸新區于2022年8月獲批全國首批氣候投融資試點以來,積極引導和撬動更多資金流向應對氣候變化領域,制定《氣候投融資項目認定規范(試行)》,出臺《新區金融機構支持氣候投融資項目的具體措施(試行)》,通過氣候投融資“政金企”對接會等方式,為銀行和企業搭建溝通渠道,推動金融產品創新。目前,已有51個項目納入《青島西海岸新區氣候投融資項目庫》并對外公布,涵蓋風電、光伏、氫能、綠色建筑等行業,總投資達1000多億元。
蹲點點位:西海岸新區生態環境分局
智慧監管筑牢生態保護屏障
走進西海岸新區生態環境分局智慧監管指揮中心,大屏幕上水、大氣、固體廢物等各系統數據實時抓取、一體呈現,全區生態環境狀況一目了然。與此同時,屏幕一側的監測報警匯總情況也在實時更新,自動上報不同點位的煙塵、二氧化硫、非甲烷總烴等指標異常情況,提示工作人員盡快核實操作。
西海岸新區面積大、海岸線長,各類生態保護區分布廣,同時也是全市工業企業最集中的區域,生態環境監管面臨重大挑戰。
“我們聚焦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創新綜合運用衛星遙感、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打造生態環境執法智慧監管指揮平臺,形成‘數據收集-智能分析-精準溯源-問題推送-定點執法-整改閉環’的執法監管新模式。”西海岸新區生態環境分局黨組書記、局長田向東介紹。
西海岸新區生態環境分局堅持以技術創新為引領,打通多項業務信息通道,喚醒“沉睡”信息資源,推動“先進算法智能分析”代替“手工查找逐項計算”,實現系統集成、功能倍增。
“比如,對大氣、水、土壤、污染源等監測數據,構建不同種類分析模型,運用云計算技術使各業務數據發揮最大功效,綜合展示形式更加鮮活直觀。”在大屏幕前,田向東向記者介紹道,生態環境執法智慧監管指揮平臺24小時在線運行,以污染物排放監控為重點,引入風向、空域和上下游截面數據,疊加重點排污單位污染防治設施運行和排放情況,實現區域環境狀況不間斷綜合研判。
依托技術創新,生態環境保護執法變得更精準、更高效。針對原來“蹲點守候”“撒網式檢查”等現場執法受人員、時間、天氣等各方面條件影響比較大的實際情況,深入推進向“大數據監控”為主要抓手的非現場監管模式轉變,既提高了執法效能,又大幅減少了執法監管“盲區”。
“針對過去‘接到任務-現場摸排-建立臺賬-分析成因-解決問題’執法流程時間長、效率不高的問題,我們創新建立水環境質量遙感監測、飲用水源地環境管理、空氣質量多模式集合預報、裸地揚塵遙感監管等多個應用場景。在執行任務時,根據不同的任務類型,直接調用相應的環境模塊,依托集成的基礎數據開展問題溯源分析,形成初步分析報告,然后由執法人員帶著線索到現場復核,讓工作效率提升了數十倍。”田向東介紹。
蹲點點位:青島紅石秀景大酒店
廢石窟上建起綠色生態酒店
從滿目瘡痍、塵土飛揚的廢石窟,蛻變為綠意環繞、功能復合的綠色生態酒店,五年時間,一家100%應用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技術的生態酒店——青島紅石秀景大酒店在中德生態園龍斗山依山而建、就勢而起,成為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生動實踐。
據當地居民回憶,龍斗山從上世紀60年代起就是遠近聞名的采石場,山上每天都是炸山采石的轟隆聲,運輸車輛來回穿梭。后來,采石場都關停了,但山上到處是采石留下的礦坑,植被也破壞嚴重。
為了改變這一狀況,讓龍斗山重獲新生,2018年,中德生態園以保護山體林地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完整性為基礎,在這片廢石窟上精心設計建設青島紅石秀景大酒店。
“這家酒店是一座‘被動房’建筑,可以用更少的能源消耗為客人提供更舒適的居住環境。”中德生態園被動房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韓飛介紹,“被動房”主要是采用適應氣候特征的建筑技術,改變常規的空調、暖氣供能方式,利用可再生能源,最大限度地降低建筑供暖供冷需求,減少能源消耗。
“酒店類建筑由于其內部復雜的功能分區及高舒適度的要求,一般能耗極高。而且我們的酒店依勢建在山體北麓,光照時間不足,冬季采暖和夏季制冷會進一步增加能耗。”韓飛說。
走進位于山頂的酒店大堂,整面落地窗讓空間顯得明亮而通透。“酒店外窗采用了獲得德國PHI認證的三玻兩腔被動式氣密門窗產品和超白玻璃,既留住了熱量,又提高了透光率,所以室內環境非常舒適。”韓飛介紹道。
除此之外,新風熱回收、地源熱泵系統等一系列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技術,使酒店目前可以實現恒溫、恒氧、恒濕、恒靜、恒潔,室內溫度冬季最低20℃,夏季最高26℃。
為實時監控能耗情況,酒店還搭建了能耗計量系統,制定能耗管理目標,進一步減少能源浪費。“我們發布了《能源管理規定》,全面加強酒店用水、照明、空調、燃氣等各項能源管理。”青島紅石秀景大酒店總經理孫鵬介紹,酒店還充分利用太陽能、中水回用、照明自動控制等減碳措施,進一步落實節能降耗要求,酒店綜合節能率達52.7%,年減碳約694噸。
人不負青山 青山定不負人
每逢周末或假日,從金沙灘畔到海軍公園,從楊家山里到藏馬山間,無論沙灘還是草地,皆布滿了大大小小、五顏六色的天幕和帳篷。市民們有的全家出動,有的約上三五好友,紛紛享受著新區的碧海藍天和綠水青山。
十年來,新區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積極融入黃河重大國家戰略,持續深入打贏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協同推進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十年來,新區先行先試,蹚出了一批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可示范引領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模式、寶貴經驗:在全國率先試點實施“灣長制”、率先開展藍色海灣整治行動,擁有全國唯一的“海洋十年”國際合作中心,是全國首批、山東唯一的氣候投融資試點地區,轄區內的靈山灣獲評全國首批美麗海灣、靈山島成為全國首個“負碳海島”……
更為重要的是,這十年間,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眾多新區市民都自覺成為生態環保的“綠色推手”,廣泛參與社會公益活動,不斷畫好生態環保“同心圓”。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如今的西海岸,藍天白云成為常態、清水綠岸顯著增多、空氣質量持續改善,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越繪越濃。
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站在新起點上,新區上下將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讓藍天永駐、青山常在、綠水長流,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加快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