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區要聞 | 土地“活”起來,產業“聚”起來
土地是經濟發展的空間載體和基本要素。近年來,為破解土地要素制約,大村鎮創新實施“展、轉、騰、挪、嫁”五維工作法,通過優增量、盤存量、活流量,提高土地集約化利用和精細化管理水平,為低效土地賦予“二次生命”,變“閑置資源”為“有效資產”,最大限度釋放產業發展空間。截至2023年,累計盤活閑置低效土地352畝,引進項目16個、總投資20.5億元。
優化布局 挖潛擴容
有序“展”空間
在國土空間規劃編制過程中,大村鎮通過研究鎮域用地規模、結構、布局,超前謀劃先進制造業產業園等重大功能布局,將大村駐地和理務關駐地劃入城市開發邊界,新增465畝建設用地規模。同時,在全區率先完成20個行政村的村莊規劃編制,圍繞村莊節約集約用地,對農用地、集體建設用地進行集約配置。截至目前,梳理騰退集體建設用地410余畝,在保障群眾安置、基礎設施、公益事業等用地前提下,探索采用“共富飛地”模式,將閑置農房、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化零為整,集中“漂移”到工業園區,拓寬產業發展和城鎮建設空間。
變更用途 再次開發
“轉”出新路徑
盤活閑置資產是釋放發展空間、激發區域發展新活力的有效途徑。隨著“騰籠換鳥”“存量盤活”等舉措不斷推出,大村鎮積極探索、挖潛破難,通過轉變思維理念、精準靶向施策,盤活低效土地資源。
針對鋪董路東、南家村南的“藏馬人家”項目低效地塊,大村鎮創新推出“三個一”工作方法,即按照“盤活一處低效土地、清收一個債務包、發展一個新產業”的工作思路,在妥善解決相關債務糾紛基礎上,先后完成項目可行性分析論證、項目選址控規調整、原“藏馬人家”項目用地回購收儲及重新出讓等工作,低效地塊得到盤活再利用,引入了總投資5億元的中國海洋氣候生態白酒釀造文旅產業園項目。該項目即將開工,預計12月份竣工投產,投產后,預計可實現產值1.4億元,稅收2100余萬元,解決就業人員400人。
破舊立新 提質升級
“騰”退煥活力
作為“菇香小鎮”,大村鎮食用菌產業遠近聞名,食用菌年產量達5000噸。隨著科技水平提高和種植面積擴大,傳統的設備功能和生產規模難以滿足產業發展需要。對此,大村鎮積極探索可持續的土地高效利用模式,鼓勵引導企業通過破“舊”立“新”,提升土地集約化利用水平。
為幫助青島綠色家園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實現食用菌現代化高效種植模式,大村鎮積極做好企業服務保障,協助辦理相關手續,推動企業以“多層次、立體化”的理念對老舊廠房進行升級改造。老廠房釋放出6000平方米空間,投資1200萬元新建全省首家工廠化平菇生產項目,采用現代化工業設施和設備、標準化工藝流程培植食用菌,實現一年四季持續出菇。投產以來,在降低80%能耗的同時,畝均產值較傳統種植提升約100倍。
化零為整 抱團發展
破局“挪”空間
零散地塊點多面小、效益低下,較難得到合理利用。大村鎮將分散的小地塊進行聯動及統籌分析,鼓勵村集體對效益不高的“小、散、亂”集體存量建設土地復墾,通過收回、反租、置換等方式,讓“小塊變大塊”。針對村莊耕地分散、規?;洜I受限的問題,大村鎮面向小農戶開展土地半托管、全托管服務,在明確土地所有權不變的前提下,流轉土地經營權,讓土地動起來、合起來,實現“小田變大田”。
位于大村鎮東北的龍潭村,依托白馬河酒業龍壇燒酒坊項目,整合利用閑散土地,流轉周邊近300畝土地推廣高粱訂單式種植,帶動就業120余人。項目不僅讓村里的土地得到充分利用,更為村集體經濟帶來了近15萬元的收入。
收回轉讓 導入資源
“嫁”接提效率
隨著產業更新迭代,一些尾部企業正被加速淘汰,阻礙了鎮域產業高質量發展和空間高效利用。大村鎮重點攻堅停產、連年虧損、資不抵債的企業,通過部分收回、整體嫁接等方式盤活閑置低效空間,結合地理位置、產業生態等條件,在招商引資過程中優先推介閑置廠房,選擇最適宜的廠房與最優項目資源對接,實現“嫁接盤活”。
位于大村鎮駐地南側的舊項目因自身原因,于2022年三季度合約到期后不再續約。為提升廠房利用效率,大村鎮通過提前謀劃、多方洽談,成功引進了中億達(青島)糧油食品加工項目,各項落戶手續快速推進,項目于2023年一季度正式投產,廠房租賃實現“無縫銜接”,實現多方共贏。2023年以來,通過項目嫁接、轉手利用,大村鎮共盤活閑置廠房約44000平方米,在破解土地要素制約、保障經濟高質量發展方面,引進產業項目4個,預計實現稅收增長150萬元。
下一步,大村鎮將繼續按照“一二四四”總體發展思路,以城市更新建設為抓手,以守牢底線、做優增量、盤活存量為準則,強化土地要素保障服務能力,加快推進重點項目落實落地,著力破解土地資源要素制約,多措并舉提升土地利用質量效益,持續提高全鎮土地節約集約高效利用水平,助推新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